小学优秀随笔

时间:2024-04-18 06:33:38
小学优秀随笔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优秀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优秀随笔1

作为教师,没有一天能离开书籍——教材、教参……日复一日,习以为常。于是有人感叹:做了教师,就注定要将一生机械无味地耗在教材、教参上,枯燥之极……

其实,阅读《教育的力量》,就能够给出明晰的解惑之路。教育应该作为一种力量而存在,我们应该竭尽所能,让每一个世界变得生动、快乐、不单调、不沉闷、更不黑暗;在充满阳光的白天帮助孩子呼吸到花朵的芬芳,在漆黑的夜晚也能注意到星空的美丽;即使身处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能很快走出茫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的人,这就是教师。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会让我们变得善于思考,远离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

阅读《教育的力量》,我们确切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只有这样,教育才会不断进步。肖川老师的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练就的教育学问。

阅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我们深深地感动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激励着我们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权力金钱,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小草对春天的回应和礼赞。

阅读《爱的教育》,故事中所洋溢的单纯、美好、永恒的`爱的情感,将我深深地包围,涤荡着我的心灵。它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崇高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教育又能使爱不断地升华,它也教给我怎样去创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阅读这些经典名著,我总是不断地被吸引、被感动,有些东西便不留痕迹地沉淀下来,沉淀到我的内心深处,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清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教师在一生中要不断提高自我,需要读书好学。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献。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05.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07.

(作者单位 山东省烟台龙泉中心小学)

小学优秀随笔2

所谓铺垫,就是“陪衬,衬托”。铺垫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常常通过适当的铺垫,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所谓“适当”铺垫,意指时机恰当,坡度适宜,追求不知不觉、水到渠成的效果。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教材第二道例题是提供4张课桌,每张课桌上有2台电脑的情境图,让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如果仅仅“教教材”,我们通常会分三步走:一是出示情境图和问题后,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这些电脑是怎样排列的;二是让学生列式解答;三是问学生这里是几个几相加,在明确是4个2相加后,告诉学生“4个2相加,可以写成4×2=8或2×4=8”,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

这样教学,学生固然也能学会乘法,但是在新接触一个数学概念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来由。特别是在这里,学生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困惑:已经可以用加法解决问题了,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当然,教材在接下来的“试一试”中通过5个4相加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同时揭示写成乘法比较简便。不过,由于学生的困惑是伴随着例题而生的,因此我总觉得,这样的体会还是在例题中有所铺垫更好。也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的连加比较简便(铺垫的目的),我们可以在例题解决的'基础上及时铺垫(铺垫的时机)。

接下来,我们思考了铺垫的具体教学安排。由例题的情境继续出示问题:“电脑教室有20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让学生说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结果,用加法计算的学生说着说着就不记得到底说了多少个2,而用乘法计算的学生一下子说出了乘法算式。当时我们觉得,学生对乘法写法的简便已经有所感悟了,因为用加法计算的学生没有把算式说清楚吗,这不正说明加法算式不够简便吗?

但是,学生会有怎样的想法呢?他们真的都能体验到乘法的简便吗?有的学生只是听别人说20个2相加,自己并没有经历如此烦琐的相加过程;有的学生仍是对加法计算情有独衷,对乘法的简便并没有深刻的体验。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觉得改说为写比较好,同时还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写,在比较中增强体验。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恰恰与教材“试一试”中的意图不谋而合。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直接出示20张电脑桌,想一步到位让学生体验写成乘法比较简便,似乎事与愿违。这样的铺垫,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显得比较突兀。由于没有对这一铺垫加以“铺垫”,学生的体验很难水到渠成,而是教师告诉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可以在出示20张电脑桌之前,出示数量稍小些的问题:“电脑教室一组有6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后,问问学生有什么感觉。此时,并不急于点破玄机,但是学生势必会产生对算式烦琐与简便的初步感受。继续出示20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的问题,学生在两种算式的比较中,自然会生发写成乘法简便的感慨。

教学是讲求时机的,铺垫的时机往往应把握最需要的某个时刻;教学是讲求坡度和节奏的,铺垫的过程往往不能急于求成,最好在不知不觉间完成。

小学优秀随笔3

在这半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四年级正是过渡时期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到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接受和探索知识,而不是传统的被动的填塞式的学习。贯彻"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对于优生中聪明好动的学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我们班的小志同学他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些。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在教学中要适时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小学优秀随笔4

教师的鼓励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鼓励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

教师的鼓励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作为教师都有这样 ……此处隐藏12532个字……材第7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麻老师上本课时,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课文偏重于工具性,有的偏重于人文性。因此,我觉得语文老师要把握好侧重点。而《去年的树》则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因此,为了体现这一点,祝老师运用了动画《去年的树》,目的是让学生深深体会诚信,友情。

在课堂中麻老师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因此,麻老师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虽然方法有了,但是渲染气氛还不够浓烈,课堂基本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种境界,但还不是最佳。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3个自然段的学习中,祝老师提出问题: 小鸟深情地注视着油灯的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么歌,你能知道吗?有的学生说:“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有的学生唱:“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还要走还有我。”……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有的唱,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从孩子们的眼睛里可以看到学习的欲望和对友谊的向往,但是回味这节课,我感觉到教师语言的魅力的重要性,如果教师能加强语言的艺术性,那课堂会更加精彩。一节好的语文课给学生的就是一种享受,作为一名教师都要为之努力。

小学优秀随笔15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

激发学生兴趣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教材,解教材的思想,有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解和有。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小学优秀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